欢迎来到储乐秘书网!

一篇令人感动-催人奋进-鼓舞人心新闻佳作【完整版】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6-29 08:50:0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篇令人感动-催人奋进-鼓舞人心新闻佳作【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一篇令人感动-催人奋进-鼓舞人心新闻佳作【完整版】

 

 一篇令人感动-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新闻佳作 一篇令人感动\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新闻佳作

 新华社2 0 0 9 年2 月2 4 日播发的长篇通讯《走向希望的春天――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 一文, 在第2 0 届“中国新闻奖” 的评选中, 荣获通讯类作品最高奖特等奖。

 在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 这篇长篇通讯由于它立意高远, 主题重大, 播发后被中央和地方媒体广泛传播, 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据“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介绍, 众多媒体和读者通过电话、 信件等方式, 对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

 读者普遍反映, 报道令人感动, 催人奋进, 充分展示了灾区人民恢复生产、 重建家园, 艰苦创业、 勇攀高峰的志气和精神,给了人们以鼓舞和信心。

 从写作来说, 这篇长篇通讯还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赞赏。

  ――标题文采横溢, 充满诗情画意, 极具视觉冲击力。

 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概括和浓缩, 但切忌把那些精彩的事实淹没在枯燥呆板的叙述之中, 应当借助想象力, 运用比喻、 比拟、 拟人、 夸张等修辞手段, 把静态的变成跳跃活动的, 把死板的变成栩栩如生的, 把抽象的变成声形并茂的, 使标题有人的情感和行动。

 这篇通讯的标题文采横溢, 诗情画意。

 大标题是:

 “走向希望的春天――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 , 小标题共5 个, 分别是:

 “在最寒冷的季节里, 总有最温暖的阳光” ; “在最伤痛的心里, 总有最坚强的力量” ; “在最困难的地方, 总有最钢硬的脊梁” ; “在最细微的心弦中, 总有最深挚的祝福” ; “在浴火重生的大地上, 总有更加明媚灿烂的春光” 。

 以上6个大小标题, 可谓一行标题就是一行诗, 使人读之有兴, 思之成趣,印象深刻, 蕴意深长。

 ――注重细节描写, 注重写视觉新闻, 有很强的可读性。

 细节在通讯写作中的作用不再赘言。

 细节决定高度, 细节决定深度, 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感染力。

 历史是由细节构成的, 是一个个经典的细节让人记住了历史。

 这篇通讯的作者, 深知细节的作用, 在报道中

 注重细节的描写, 注重写视觉新闻。

 如文中写的:

 油菜花开了, 梨花开了, 满山的青草, 满坡的野花。

 一棵被巨石砸弯腰身的桃树, 即使匍匐在地, 也依然开出了一树的嫣红。

 2 0 0 8 年隆冬时节, 都江堰市第一批板房小区幸福家园的居民田传贵没有想到, 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实地了解灾后恢复重建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的途中, 走进了他的家。

 胡锦涛告诉他, 中央的同志都很牵挂灾区群众。

 在村民王成益家, 温家宝参观了两层小楼, 详细了解盖房花了多少钱。

 王成益说:

 “国家补助了2 万多元, 还给了5 万元的无息贷款, 加上自己的积蓄盖起了新房。

 在新房里过年, 像做梦一样。

 ” 总理听后高兴地说:

 “送你们八个字:

 温暖过冬、 欢乐过节。

 ”

 在汶川, 卧龙镇2 2 岁的藏族小伙子明卯, 春节在板房里举行了婚礼, 一对幸福的新人如愿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陕西重建后的略阳县徐家坪镇上坪村, 村民们唱出的最欢乐的陕北民歌是“三间大瓦房, 石灰刷白墙, 睡在帐子房, 腊肉挂满墙” 。

  走在这个板房区, 路边房后, 凡是有土的空地上, 一片青绿,油菜、 大葱、 小白菜、 胡豆……应有尽有, 就连修建房屋时挖出的一座座大土堆上, 也都被各种各样鲜活水灵的青菜覆盖了。

 那年底, 两头长白猪被喂得膘肥体壮, 他们把其中的一头卖了一半, 留下一半; 另一头, 生下了9 个小猪娃。

 春节, 在外打工的儿子回来了, 全家人在山上喝酒吃肉, 守着一群猪儿欢欢喜喜地过了一个年。

 在绵竹遵道镇著名的年画村――棚花村, 我们看到垮塌的房屋正在修建, 每一幢已经建起的房子, 都重新绘制上了多姿多彩的年画,有“赵公镇宅” “老鼠嫁女” “三星高照” “双扬鞭” ……从中透露着年画村人对新生活的喜悦与自信。

 通过上述细节描写和视觉感受, 使读者看到了地震灾区“春天”的信息, 感受到了灾区群众心中皆有的春暖花开, 看到了胡锦涛总书记、 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慰问带给灾区人民的信心和力量。

 稿件从细微之处见真情,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给人比金子还宝贵的信心, 为全国人民战胜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困难

 提供了精神动力。

 ――语言情真意切, 简洁、 生动, 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 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 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

 有句名言说:

 语言, 不是蜜, 但能黏住一切。

 能黏住一切的“语言” , 它本身不一定带“胶” , 它是以情真意切来产生黏结力的。

 大量的实践表明, 好的内容还要有形象、 生动的语言来表达, 才能行以致远。

 这篇通讯在语言的运用上, 是很成功的。

 如文中写的:

 早春二月, 当我们再一次踏上北川、 汶川、 青川……一幕幕不可触动的伤痛记忆, 在满目的春光中, 化为永久的珍藏。

 春天, 这片土地上的这一个春天, 终于在垮塌的房屋下, 在迸裂的石头缝里, 顶出来了!

 艰难深重, 却是势不可挡。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严冬来临, 受灾群众能否温暖过冬、 能否欢乐过节, 牵动着党中央、 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

  要确保过冬住房加厚加固, 让每一位灾区群众不受冻。

 要确保御寒衣被发放到人, 让每一位灾区群众穿得暖。

 要确保冬春口粮满足需求, 让每一位灾区群众吃得饱。

 要确保卫生防疫落实到位, 让每一位灾区群众保健康。

 要确保必需物资储备充足, 让每一位灾区群众无后忧。

 饭桌上热气腾腾, 菜是三荤两素, 主食是大米饭, 还有一瓶当地酿的粮食酒。

 房梁上挂着一排腊肉, 屋角处立着两袋“救灾大米” ,床上摆着厚厚的棉被, 屋外木架上密密麻麻地挂着金黄的玉米棒……

  “今天上午刚杀了年猪, 请帮忙的邻居一起吃顿饭。

 ” 李培根笑着说, “今年过冬没问题, 有吃、 有穿、 有盖的, 过年啥也不缺了。

 ”

 春天, 在最寒冷的日子里孕育。

 2 月4 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

 从这一天, 寒冷的冬天离人们远去, 充满希望的春天悄悄来临……

  2 0 0 8 年8 月1 6 日, 北川, 大雨滂沱。

 这一天是汶川大地震百天纪念日, 数万悲伤的人们汇聚在北川县城遗址, 祭奠自己的亲人。

  唐家山大水村一个叫吴红的羌族妇女来了, 地震中, 她失去了丈夫和儿子。

 她把伞撑起在一块石头上, 跪在雨中, 颤抖的手擦亮火柴, 为失去的两位至爱的亲人焚纸哀悼。

 她一边烧纸一边哭, 一边哭一边对亲人大声地倾诉:

 “我不能辜负你们, 我要完成你们的遗愿,我要让你们死得瞑目, 死得安心……”

 她的周围, 纸烟弥漫, 万人痛哭, 泪飞如雨……

  倾诉是一种新的积蓄, 伤痛里有最厚重的力量。

 北川中学幸存的孩子们挺住了, 在挂满成千上万张心语卡的学校断墙上, 一个孩子写道:

 “我们要继续努力, 带着你们和我们的未来继续努力!

 同学们, 安息吧!

 ”

 全国人民挺住了, 当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一间教室写下“多难兴邦” 四个大字时, 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都在感受着一种召唤――昂起倔强的头颅, 燃起那颗火热的心, 为了 明天, 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向前, 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春天, 一个不可阻挡的复苏。

 在最困难的地方, 总有最钢硬的脊梁。

 这不仅仅是一个赵义富老汉的脊梁, 也是整个灾区人民的脊梁。

 这是任何艰难险阻也打不垮、压不倒的民族脊梁!

 在那些悲伤的日子里, 一批又一批慰问巡演团奔赴地震灾区,走汉中、 过陇南、 行天水、 经绵竹、 穿映秀、 抵北川……沿着龙门山脉, 传递着一个民族心连心、 手挽手的深情。

 无边大爱, 祈福着新的春天……

  田野上, 到处是春耕的繁忙景象, 运送种子和化肥的农用车穿梭不停。

 诚然, 这一切仅仅是一个开始, 还有太多的困难, 太多的期盼,路还很长很长……

  但是, 终究是花开了, 草绿了, 春天来了。

 春天是孕育, 春天是成长, 春天是蓬勃的希望……

  打不垮压不倒的英雄的灾区人民, 英雄的中国人民, 正在这一片浴火重生的春天的大地上, 创造着新的奇迹, 走向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上述形象、 生动和诗一般的语言, 读来寓意深刻, 文约意丰,充满哲理。

 再加上文中所写的中央财政累计下拨的上百亿元生活求助资金, 地方政府的就业扶持、 发展经济举措……这些内容全景再现了四川地震灾区的春天, 真切、 朴素地让读者和灾区人民群众感同身受。通讯感情充沛真实, 深深打动人心, 充满诗情画意的标题与情感细腻的描写交相辉映, 使稿件激情洋溢又厚重无比。

 它受到广泛传播并获大奖, 是实至名归之事, 是当之无愧的新闻精品。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推荐访问:一篇令人感动-催人奋进-鼓舞人心新闻佳作 催人奋进 鼓舞人心 令人感动

本文来源:https://www.bobulaisi.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94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