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储乐秘书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稿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7-13 14:20: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稿,供大家参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稿

 民族团结在我们祖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稿,仅供参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稿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设立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国家,九卿之中的典客就是专门掌管民族事务的职位。历朝历代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因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制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寡,一律平等,这些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019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的确,各民族只有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发展,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才能共创民族辉煌,共圆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今在全面小康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

 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

 身为教师,身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给广大师生上好思政课,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积极贡献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任务。在 2014 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围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等核心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此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提法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日益增多,党和国家有关文件与会议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频频出现。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文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央《关于全面深人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指出,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的历史规律,正确指明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下面,结合本次专题学习,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为什么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第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融合,由多元到一体、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格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统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就会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 56 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我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愿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民族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党提出的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在地域上、人群上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进对新时代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的国家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让 14 亿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发展起点不一致及自然、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

 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平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理解其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强调多民族的大一线各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客观事实,历史本来的面目就是这样,历史演进的特点也是这样。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 56 个民族。毛泽东主席曾讲过:“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这条长河中,中华民族发展“合”是主流、是大势,“分”只是浪花。习近平总书记就此讲了“四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

 从我们***来看,各民族发展同样也是这么走过来的,自古以来就有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蒙古、女人真、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早在战国时期,燕、赵、秦等图的领土就已拓展到这里,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内蒙古***南部定居;秦朝修筑万里长城,云中郡等都是边防重镇;汉朝设立了五原等郡县,在整个汉朝及其后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南匈奴人和东胡人逐渐和华夏民族融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内蒙古***地区既有北方民族政权全面开拓治理的时候,也有中原王朝全面管辖治理的时候;既有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清朝全面管辖治理的时候,也有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权分别或交叉管辖治理的时候,无论哪个政权都把这里视作中国的组成部分,无论哪个民族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

 要贡献。相较于其他民族地区,我们***多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更为鲜明,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西汉时期的昭君出塞,北魏时期的汉化运动,宋辽时期汉族人口的北迁和辽文化对唐文化的继承,清朝时期的土尔扈特万里东归,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千孤儿入内蒙、克服困难捐粮畜、最好牧场为航天、各族人民建包钢等等,都是***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也就是说,***地区历来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和拥有的地方,蒙古族也是经过长期迁徙、民族融合形成的。正如乌兰夫同志指出的“蒙古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各民族团结的结果”。***地区民族关系的演变,始终和中华各民族关系的演变紧密相连。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内忧外患和共同抗争把各民族命运空前团结在一起,使各民族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党作为“两个先锋队”,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此讲得十分深刻: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 “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就是说,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在也只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上才得以实现。在我国革命进程中,***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乌兰夫同志为代表的***民族解放运动先驱,排除干扰,消除分歧,引导和带领***人民作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抉择,为探索中国特色

 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作出了突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理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但要看到各民族差异性逐步缩小、共同性不断增多的历史趋势,同时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也是客观现实。一方面,不能笼统地把“同”和“异”放到一个层面看待,“同”是方向、是前提、是根本,共同性是统领差异性的,没有共同性就谈不上共同体意识,不能本末倒置。“异”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丰富多彩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用差异性取代共同性,也不能用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取代其他民族的多样性。增进共同性,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更不是要清灭哪个民族,不是“汉化”也不是“同化”,而是要共同走向现代化。尊重差异性,是要包容多样,但不能强化固化差异、不能人为添加扩大差异,不能用差异性消减共同性,不能把差异性变成“隔离墙”,更不能让差异性成为阻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绊脚石。

 中华文化是备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们***历来就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的地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去粗存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坚持“同”的基础上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要理清哪些方面必须“同”、哪些方面可以“异”。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认同,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上也不能有差异。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专题学习格等方面,不同民族可以有差异,在中华文化百花园里绽放光彩。总的来讲就是既要尊

 重差异、包容多样,也要正视共性、增进一体,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也不能犯急躁病、胡乱作为,必须把握好界限、拿捏好分寸。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深植于历史,更要着眼于发展,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一是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厚植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表现为维护国家主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尊重民族历史文化、骨肉同胞相惜等真挚情感的流露。因为爱自己的祖国,56 个民族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统一,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要时刻胸怀祖国,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稿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设立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国家,九卿之中的“典客”就是专门掌管民族事务的职位。历朝历代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因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制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寡,一律平等,这些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019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的确,各民族只有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发展,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才能共创民族辉煌,共圆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今在全面小康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

  身为教师,身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给广大师生上好思政课,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积极贡献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稿

 

  - 1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不断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回顾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系统阐释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党的治国方略在党的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论述精神,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了思想认识、提升了理论境界、增进了自身素养,深刻认识到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自身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以实际行动助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和学习思考,谈三点认识和体会。

 一是在对标对表中站稳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

  - 2 - 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民族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根本,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政治要求、政治标准贯穿民族工作始终,切实增强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决策部署。

 二是在理论学习中提升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政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要坚持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学习上常学常新常进,自觉把学好用好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基本要求和看家本领,持续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会认识,始终做到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推动民族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贯彻“十二个必须”,正确把握“四个关系”,认真履行责任、增强斗争本领,切实提升做好新时

  - 3 - 代民族工作的能力水平。

 三是在具体实践中践行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重点,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定深入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在工作中积极挖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感人事迹,团结教育身边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发言稿

 依据 xx 支配,本人专题学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进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中国梦的必定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证。高校是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聚集着众多的学问分子和青年同学,担当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高校的工作措施得不得当、力度够不够强都将直接关系到党中心重要决策部署是否贯彻落实到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需要紧密围绕中心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决策部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认真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进一步提高生疏,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做好相关工作。

 一、深刻生疏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必定性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 5000 多年的文明进展史上,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制造了悠久的历史、绚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今日 56 个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这是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历史根基。2014 年 9 月,——在中心民族工作会议暨国

 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加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乐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沟通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富强进展”。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的精确

  把握,是对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强大基础和必定要求。

 二、深刻理解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意义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书写各民族交往沟通交融形成的绚烂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进展、人员沟通频繁、网络、电视和新型媒体的普及,特殊是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快速进展,社会语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具备了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教育教学语言的条件。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加快民族地区进展教育、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作出了一系列部署

 和支配。特殊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语言,极大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2021 年 3 月 5日,——在参与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要倍加珍惜、连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进展民族团结大局。要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不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多次深化调研、体察冷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党中心亲切关怀下,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全面小康阳光普照,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谱写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篇章。站在新起点,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这个共同目标,就需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进展富强,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要通过文化认同筑牢民族团结之根,分散民族和谐之魂;要深化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宽敞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政策;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树立爱国观念,抵制错误思潮,以全面认同为民族复兴分散合力。

 三、坚决推动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

 一是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确保党的民族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加强对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理论的学习,坚决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宽敞师生头脑,引导宽敞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激励广高校生自觉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自觉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中华民族宏大复兴而读书。对思想有波动的重点人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党中心和自治区的政策部署讲清楚,把国家在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大意义讲清楚,统一思想,切实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牢牢扛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旗,让民族团结进步根植于宽敞师生心中。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加强学院基层党建工作,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宽敞教职工部始终成为做好民族工作的坚强政治力量。要扎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之中,开好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同学头脑,教育各族同学喜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乐观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唱响新时代永久跟党走”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同学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是全面加强师资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育、

 宣扬、监督、考核、奖惩等长效机制,抓好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教育引导宽敞教师坚决政治方向,坚守师德底线,争做“四有”好老师,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糊涂。持续推动思政课优质师资储备、培育工作,以优质思政课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养成。五是加强包联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学院领导班子包院系,院系领导包班级,辅导员、任课教师包同学的工作机制,加强包联工作,把握师生关切,乐观回应。连续加强值班值守,强化师生管理,遇有特殊状况及重大突发大事,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调度,妥当处置,确保万无一失。六是打通贫困同学资助“绿色通道”。深度落实国家各项同学资助政策,加大资助政策讲解宣扬,挂念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同学顺当入学、完成学业,成长为有抱负、有本事、有担当的新一代青年,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制造良好条件。七是多渠道解决就业难题。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与企业合作办学,通过加强双语培训、举办蒙餐制作技能培训班(蒙语授课)、建设非遗文化传承实训基地、开展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制作实训等,引导同学学习民族文化和特色产业技能,促进就业创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县***局党组书记、局长 ******

  为期两天的“铸牢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中轮训培训班接近尾声,通过学习使我对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历史有了更为深入了解,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了更为具体的认识,对如何开展民族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下面我围绕此次所学和自身工作实际,谈谈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总书记曾经说过“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对此我认为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一个重要重要途径就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千方百计为各族群众排忧解难,切实依法及时就地解决各族群众合理诉求,更好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从信访工作实际出发,信访工作涉及面广、牵扯人多、整体性强,需要相关责任单位凝心聚力,努力铸牢共同体意识,以充分疑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工作力量,提升化解成效。

 第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裏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从而激发了各类社会矛盾的产生,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形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第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自己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提供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构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

 撑。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建立各族群众间接触联系、创造各族群众的价值意义、促进各族群众全面发展,使各族群众都能能获得丰富知识经验、秉持共善性的价值信念,从而促进和维护全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从信访工作出发,建立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使各族群众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从而实现解决信访群众思想症结,消解歧视、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提升生活的品质,从根本上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第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积极行动。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使各族群众都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和谐,根本上提高群众对各项公共事业的满意度,降低信访事件发生率。

 通过学习和总结,我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做好信访工作目标一致、方法统一、任务相同,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更好的体现信访工作价值,才能更好的提升信访工作效果,才能更好的深化信访工作意义,在今后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信访工作有序开展。

推荐访问:发言稿 共同体 中华民族 研讨 意识

本文来源:https://www.bobulaisi.com/fanwendaquan/fayangao/9552.html

推荐内容